(外國語學院訊 望芳鳴報道)2017年7月8日,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支教調研實踐隊來到了金盆小學進行暑期支教活動,隊員們驚奇的發現這個學校的四年級只有六個人。隨著支教活動的開展,支教隊員逐漸了解到了這六個學生背后的故事。
只有六個學生的班級背后的故事,代表著成千上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境遇和經歷,也戳中了貧困山區在教育層面的痛點。
一次班會課后,四年級的班主任和班長冉豪有了以下的對話:
“班里很多都說你很勇敢,那你覺得你勇敢嗎?”
“我不勇敢?!?/span>
“為什么呢?”
“我都不敢去找我媽媽?!?/span>
說完這句話,冉豪低下了頭,眼眶有一點紅,雙手卷著衣袖。冉豪是四年級的班長,在這六個人當中,他永遠都是最活躍的那一個。而這時,他不再像往日那樣像個猴子一樣活蹦亂跳了。
冉豪的家里有五口人,除了冉豪外,就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外打工的爸爸和讀五年級的哥哥冉東,他的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
為了養活兩個孩子和兩位老人,冉豪的爸爸不得不外出打工,在工地上打鋼筋。灼熱的日光、濕透的衣服、滿是灰塵的工地、消失的妻子……這是這個五十多歲男人對于廣州全部的印象。
困窘的家境使得這個家庭沒有一部電話,爸爸只能借工友的手機把電話打到姑姑家,讓兄弟倆過來接。冉豪在班級通訊錄上寫的家庭聯系方式,也是姑姑家的。為了節省話費, 冉豪和爸爸每次打電話都是草草說幾句后就不得不掛斷。
而讓我們痛心的是,冉豪不是個例,一個年級只有六個學生的情況也不是個例。在2015年,當時為五年級的班級由于只有3位學生而被迫拆班。金盆小學整所學校,除去兩名幼教,一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和一名因工傷而長期請假的老師以外,只有五位教師。生源、師源的嚴重流失已經成為了當地教育極為嚴重的問題。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但是它會讓我們更努力?!彼哪昙壍牧粞詨?,有這樣一張匿名的紙條。
在中國約七千萬留守兒童中,這只是滄海一粟。
報道: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支教調研實踐隊 望芳鳴
責編:外國語學院通訊員 劉宇歆